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

【南卡】鄉愁躲在雞肚子裡

這次沒有雞心


每次買全雞或全鴨,肚子裡會有另一個袋子將雞脖子、雞肝、雞胗等內臟分開包裝,方便吃或不吃內臟的人。剛開始沒注意,以為是生產線的疏忽所以丟掉了,後來發覺這件事之後覺得這個行為很貼心。

美國人對於內臟敬而遠之,含蓄一點的人:謝謝,我不吃內臟。率性一點的人:噁~內臟好恐怖。但從小吃到大的台灣人似乎沒有懷疑過吃內臟這件事,因為「從小吃到大」,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燉豬腦給我們,因為吃腦補腦,我當時大概不怎麼聰明。有一陣子嗜吃雞蘭佛,但我不曉得那是什麼,因為有次媽媽說那是「雞蛋白」,從此以後只要家裡殺雞我都跟媽媽要雞蛋白,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那是雞睪丸,而且發覺夜市裡的麻油雞睪丸很貴,一盤沒幾顆大約350塊。

另外我也喜歡吃烤肉攤上的雞屁股、雞心與雞胗,有個阿姨嗜吃雞屁股,有一次看到我媽煮一整鍋的雞屁股招待她,那個場面很壯觀,不知道我媽上哪去找這麼多雞屁股。另外吃燒烤時也喜歡點牛舌、牛心、牛肝。如果不是生長在「裡外皆吃」的環境裡,我大概很難接受吃內臟這件事,因為冷靜想想,這的確是需要一些歷史背景才吃得下去,例如法國人,例如英國人。

自從搬到美國之後,我幾乎每天料理三餐,因為外面隨便怎麼吃,含稅加小費兩個人都要台幣一千塊左右,有些是很難吃的食物,那時便很心疼,偏偏在這裡心疼的機會很多。即使吃漢堡,兩個人也要台幣750一餐,吃炸雞大概最便宜,我喜歡南方的炸雞,但實在不是個健康的食物。

即使吃魚,店家或超市也都把魚一片片切好出售,很多美國人沒見過整條魚上桌的景象。我喜歡的魚眼睛跟腮幫子也從此絕緣。眾多食物中我最想念的是台灣的肉燥飯、滷蛋與麻油雞這些家常小吃,嘗試在這裡做肉燥,但能找到的絞肉最多含20%肥肉,有80%都是瘦肉,而且因為沒有放血這步驟,新鮮的豬肉其實味道很不好聞,做出來的肉燥味道就差那麼一點。

所以我喜歡買全雞或全鴨,偶而嚐嚐雞肝雞胗,乾煎灑點鹽與胡椒變很美味。不用大張旗鼓去尋找內臟,但可以淺嚐懷念已久的家鄉味,這件事我一直把它當作是自己的秘密,一件我獨自在廚房裡進行的思鄉儀式,我會將圍裙脫下好好坐在餐桌上,不讓小貓小狗來打擾。

但每次拿到的內臟並非就是那隻雞或鴨的內臟,因為有一次我拿到三顆雞心,沒有雞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