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完這四本書,我認為稱它們為「自助旅行者必讀聖經」有點言過其實,但對於澤木耕太郎的這趟旅程感到佩服。這不是提供旅行資料的工具書,是作者在二十六歲時離開日本,用巴士橫越歐亞大陸途中的所見所聞。
首先是選擇巴士從德里到倫敦這件事,如同《旅行的力量》書中所闡述關於旅行的年齡,我不認為二十六歲的我做得到,十幾個小時的巴士曾經嘗試過,但最後只換來下車後整日昏睡。
關於香港、澳門與德里的描述我也喜歡,因為紀錄了真實人性,尤其是中南半島的風土民情。但當他對於這趟旅程開始感到麻木與疲憊時, 我也開始感到疑惑。
我一直認為能長期獨自旅行者,會自行形成一種特有信仰,這個信仰融合旅行者的生長背景、記憶與回憶、價值觀、工作以及內心創傷。同一個城市在不同旅行者眼中反映出不同面相,每個人都是帶著主觀與偏見踏上旅程。而信仰者只有一位,便是旅行者。
自我放逐是一種方式,走馬看花也是另一種。一旦獨自踏上旅程,旅行者處於一種冷漠且的封閉狀態:他可以冷眼旁觀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不介入,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在一個城市久留,一旦遇到不順遂的事,他可以立即轉身離開。
我感到作者在第二本與第三本書的旅程,陷入麻木與疲憊。至於第四本《旅行的力量》,只是他對這趟旅行的自我整理,原本期待的是更深層的自我對話。
至於許多人閱讀完這套書後,產生旅行的動力,這也是令人疑惑之處。對於旅行,我以為是發內心不得不去做的一種衝動。它必須是一種衝動,否則不會有行動。我在閱讀完一本文學作品或看完某部電影之後,會出現想出門一探究竟的衝動,但不會因為別人的旅行而想出門旅行。
若是這套書鼓勵很多人並提供出門的勇氣,未嘗不是件好事。但旅行者的聖經,在旅行者自己的腦袋裡。一旦踏出門,每位旅行者便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聖經。